近期,网络上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拎着米面粮油挨家挨户“蹭饭”的视频广泛传播。视频中,书记与群众围坐一桌,欢声笑语不断,温馨场景令人动容。这种别开生面的走访方式,巧妙地“蹭”出了干群间的真情厚谊,让基层工作变得鲜活有温度。当下驻村工作队刚轮换结束,新队员不妨学学“蹭饭书记”,掌握“蹭”的智慧,更快融入乡村。
驻村工作要善“蹭学”天盈配资,在主动求知中夯实根基。“蹭学”强调的是主动学。要主动向上级部门“蹭”政策解读,把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吃透摸准,做到政策清、方向明;要向老队员“蹭”经验方法,理清驻村帮扶的职责边界和工作重点,做到职责清、任务明;要与村干部“蹭”治村智慧,共同谋划切合实际的帮扶举措,做到思路清、路径明;要向群众“蹭”民生问题,在走村入户中掌握第一手村情民意,做到情况清、底数明。基层大课堂,群众就是最好的老师,驻村干部只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才能在“蹭学”中获取真知,在交流中增进感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驻村工作要会“蹭热度”,在聚焦关切中破解难题。这里的“热度”,是群众关心的焦点,是问题集中的区域,是矛盾凸显的地方。驻村干部要善于发现这些“热点”,更要勇于直面这些“痛点”。群众反映强烈的饮水安全问题,就是驻村工作队的“必蹭热点”;村民普遍关注的产业发展困境,就是帮扶措施的“发力重点”;村里长期存在的邻里纠纷,就是基层治理的“突破难点”。面对这些问题,驻村干部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绕道而行,而应建立问题清单,实行销号管理,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为干部的“履职清单”。这样的“蹭热度”才是真正解民忧、暖民心的务实之举。
展开剩余34%从“蹭饭”到“蹭学”再到“蹭热度”,驻村工作的“蹭”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工作方法的创新,彰显的是一种为民情怀的温度。善“蹭”的驻村干部,蹭掉的是初来乍到的生疏感,蹭出的是水乳交融的干群情;蹭掉的是工作的形式主义,蹭出的是解决问题的实效性;蹭掉的是与群众的距离感,蹭出的是乡村振兴的新气象。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驻村工作队作为生力军,更应掌握这种“蹭”的智慧,展现新时代驻村工作队的新担当、新作为、新面貌。唯有如此,才能像那位“蹭饭书记”一样,真正“蹭”进群众心坎里,“蹭”出一片乡村振兴的新天地。
来源:袁海榕
发布于:北京市启泰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